近年来,我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全面启动思政质量提升工程,加快构建思政工作体系,系统完善精准引育行动。学校优化顶层设计、强化责任统筹,召开校党委中心组学习会、“时代新人铸魂工程”工作推进会、成立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、研讨思政课建设教育教学、打造精品“思政舞台剧”、推出八大文化科技教育场馆,推进“十大育人体系”走深走实,将思政教育贯通学科专业、课堂教学、校园文化、服务保障、社会实践等各环节,夯实学生成长成才根基,积极探索学生成长成才新路径。
创新育人模式,推进全员育人。
关注学生诉求,建设“一站式”学生社区,推动管理力量、育人力量、服务力量下沉社区。加强互动管理,鼓励学生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决策过程中,发挥好学生会及其他学生组织作用,强化学生信息收集反馈机制,促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。
全面贯彻落实“师生为本”理念,坚持“热情、高效、勤学、自律”的工作作风,持续优化服务育人举措。以“平安后勤、智慧后勤、品质后勤、育人后勤、绿色后勤”五大后勤建设工程为引领,多方合力确保全员育人,全面关注做到全程育人,把握重点环节开展全方位育人。
把物质资助、思想教育、能力培养、素质提升相结合,把资助、育人、扶心和扶志相结合,持续开展“1+1+1+1”资助育人帮扶工作。即:即一名辅导员带领一名学生干部和一名学生党员重点、持续帮扶一名特殊困难学生。
健全“学校-社区-学院-班级-宿舍”五级工作体系,健全危机预防干预体系,构建“校内+校外”“线上+线下”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。
畅通育人渠道 ,推进全过程育人。
通过建好思政课程、红色文化课程群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、专业核心课程四类课程,将思政元素融入所有课程、所有教学要素和所有教学环节,形成政策引领、培训交流、条件支撑、氛围营造的支持保障体系,扎实推进课程育人模式改革实践,不断提升课程育人质量,促进学生全面发展。
充分发挥科研育人功能,加强有组织科研,完善科研评价和激励机制,显著提升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比例,促进科研与教学深度融合,推进将科研诚信和学术规范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,培养学生科研能力、创新精神、学术道德及素养。
抓好入党第一课和毕业前最后一课“两个课堂”,打造“双带头人”教师党支部书记队伍和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伍“两支队伍”,构建理论教育平台和实践教育平台“两个平台”,多维度搭建“222”组织育人模式。
整合育人资源,推进全方位育人。
推进网络平台建设,优化网络教育资源供给,促进校园媒体融合发展,持续推进网络思政中心建设;构建网络育人工作体系,健全网络育人工作队伍,提高网络育人水平;健全网络监管制度,强化网络安全管理,加强网络舆论引导,打造清朗网络空间。
学校立足区域特色和自身优势,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,持续加强大学文化建设,形成以红色文化、专业文化、传统文化“三大文化”为一体、以文学创作、研学实践、课程平台、书香浸润、多场馆协同等为路径的“3+N”文化育人工作特色,全方位、多维度、立体化提升育人效果,以文育人培根铸魂。
2024年11月,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张文斌(中)来我校调研,徐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景(右一)陪同
以立德树人为主体,以思政教育的第一课堂和社会实践的第二课堂为两翼,以“实践+专业”“实践+志愿服务”“实践+文化”“实践+创新创业”为四大引擎,开展“一体两翼四引擎”育人实践。